仅这个项目,倪家2014年、2015年每年增收2200元左右。
通过增加财政补助,希望可缩短居民的成本回收期限,从而增加居民收益,充分调动居民投资安装光伏积极性。屋顶也能晒出钱来过去,屋顶的最大用途就是遮风挡雨。
通过政府补助、村户筹资、企业入股等方式,建设家庭屋顶光伏发电系统,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户收入。结合建筑节能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在全市城乡新建住房、城市新建高(多)层住宅小区等,我市将建成家庭屋顶光伏装置3万户以上。对全市低收入农户、异地搬迁小区等建筑屋顶,以及农户庭院等空间,我市将全力推进光伏小康工程。根据最新出台的《关于推进湖州市家庭屋顶光伏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2016-2020年,全市家庭屋顶光伏建设10万户,总装机规模30万千瓦左右。至2020年,家庭屋顶光伏有望覆盖全市各乡镇、农村,并将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市区居民屋顶实行光伏发电补贴的,每度电可享受0.18元补贴,其补贴时限为发电之日起5年(之前并网发电的自该政策执行之日起5年)。预计至2020年,全市各主城区多数大型商业住宅小区、保障性住房小区等将集中连片安装家庭屋顶光伏装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将越来越多地满足新增用能需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在新城镇、新农村能源供应体系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以全社会综合用能成本较低作为能源发展的重要目标和衡量标准,更加突出经济性,着力打造低价能源优势。着力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加快散煤综合治理,大力推进煤炭分质梯级利用。2020年,太阳能发电规模达到1.1亿千瓦以上,其中分布式光伏6000万千瓦、光伏电站4500万千瓦、光热发电500万千瓦,光伏发电力争实现用户侧平价上网。光伏扶贫:完成20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光伏扶贫项目建设。
更加注重经济效益,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增强能源及相关产业竞争力。能源供需形态深刻变化随着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低风速风电、太阳能新材料等技术的突破和商业化应用,能源供需方式和系统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鼓励分布式光伏发电与设施农业发展相结合,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器、小风电等小型能源设施,实现农村能源供应方式多元化,推进绿色能源乡村建设。超前谋划水电、核电发展,适度加大开工规模,稳步推进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为实现2030年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奠定基础。优化太阳能开发布局,优先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扩大光伏+多元化利用,促进光伏规模化发展。抓住能源供需宽松的有利时机,加快能源结构双重更替步伐。
利用大型综合能源基地风能、太阳能、水能、煤炭、天然气等资源组合优势,推进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工程建设运行。鼓励天然气勘探开发投资多元化,实现储运接收设施公平接入,加快价格改革,降低利用成本,扩大天然气消费。十三五期间能源规划的政策取向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加快双重更替,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1月17日,国家能源局发布《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中提到,十三五期间遵循能源发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战略思想,顺应世界能源发展大势,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优化能源系统,着力补齐资源环境约束、质量效益不高、基础设施薄弱、关键技术缺乏等短板,全面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
高效智能,着力优化能源系统实施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工程。电力、天然气峰谷差逐9渐增大,系统调峰能力严重不足,需求侧响应机制尚未充分建立,供应能力大都按照满足最大负荷需要设计,造成系统设备利用率持续下降。
在既有工业园区等用能区域,推进能源综合梯级利用改造,推广应用上述供能模式,加强余热余压、工业副产品、生活垃圾等能源资源回收及综合利用。调整完善能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造血功能。
能源系统整体效率较低电力、热力、燃气等不同供能系统集成互补、梯级利用程度不高。精准实施能源扶贫工程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加强能源规划布局,加快推进能源扶贫项目建设。加强终端供能系统统筹规划和一体化建设,在新城镇、新工业园区、新建大型公用设施(机场、车站、医院、学校等)、商务区和海岛地区等新增用能区域,实施终端一体化集成供能工程,因地制宜推广天然气热电冷三联供、分布式再生能源发电、地热能供暖制冷等供能模式,加强热、电、冷、气等能源生产耦合集成和互补利用能源供需形态深刻变化随着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低风速风电、太阳能新材料等技术的突破和商业化应用,能源供需方式和系统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1月17日,国家能源局发布《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中提到,十三五期间遵循能源发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战略思想,顺应世界能源发展大势,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优化能源系统,着力补齐资源环境约束、质量效益不高、基础设施薄弱、关键技术缺乏等短板,全面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超前谋划水电、核电发展,适度加大开工规模,稳步推进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为实现2030年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十三五期间能源规划的政策取向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加快双重更替,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鼓励分布式光伏发电与设施农业发展相结合,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器、小风电等小型能源设施,实现农村能源供应方式多元化,推进绿色能源乡村建设。
能源系统整体效率较低电力、热力、燃气等不同供能系统集成互补、梯级利用程度不高。稳步推进三北地区光伏电站建设,积极推动光热发电产业化发展。
以全社会综合用能成本较低作为能源发展的重要目标和衡量标准,更加突出经济性,着力打造低价能源优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将越来越多地满足新增用能需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在新城镇、新农村能源供应体系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2020年,太阳能发电规模达到1.1亿千瓦以上,其中分布式光伏6000万千瓦、光伏电站4500万千瓦、光热发电500万千瓦,光伏发电力争实现用户侧平价上网。建立弃光率预警考核机制,有效降低光伏电站弃光率。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农村地区太阳能、风能、小水电、农林废弃物、养殖场废弃物、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农村清洁用能,加快推进农村采暖电能替代。多元发展,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太阳能,坚持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完善体系。
鼓励天然气勘探开发投资多元化,实现储运接收设施公平接入,加快价格改革,降低利用成本,扩大天然气消费。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地区,长距离大规模外送需配套大量煤电用以调峰,输送清洁能源比例偏低,系统利用效率不高。
高效智能,着力优化能源系统实施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工程。精准实施能源扶贫工程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加强能源规划布局,加快推进能源扶贫项目建设。
着力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加快散煤综合治理,大力推进煤炭分质梯级利用。利用大型综合能源基地风能、太阳能、水能、煤炭、天然气等资源组合优势,推进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工程建设运行。
在既有工业园区等用能区域,推进能源综合梯级利用改造,推广应用上述供能模式,加强余热余压、工业副产品、生活垃圾等能源资源回收及综合利用。优化太阳能开发布局,优先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扩大光伏+多元化利用,促进光伏规模化发展。调整完善能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造血功能。电力、天然气峰谷差逐9渐增大,系统调峰能力严重不足,需求侧响应机制尚未充分建立,供应能力大都按照满足最大负荷需要设计,造成系统设备利用率持续下降。
遵循产业发展趋势和规律,逐步降低风电、光伏发电价格水平和补贴标准,合理引导市场预期,通过竞争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实现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经济效益,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增强能源及相关产业竞争力。
光伏扶贫:完成20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光伏扶贫项目建设。加强终端供能系统统筹规划和一体化建设,在新城镇、新工业园区、新建大型公用设施(机场、车站、医院、学校等)、商务区和海岛地区等新增用能区域,实施终端一体化集成供能工程,因地制宜推广天然气热电冷三联供、分布式再生能源发电、地热能供暖制冷等供能模式,加强热、电、冷、气等能源生产耦合集成和互补利用。
抓住能源供需宽松的有利时机,加快能源结构双重更替步伐。继续强化定点扶贫,加大政府、企业对口支援力度,重点实施光伏、水电、天然气开发利用等扶贫工程